公告版位

Mats-Eriksson-Flickr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種慢性疾病,最初表現在兒童期的特點是具多動、衝動、和/或缺乏注意力的特質,且持久又顯著地影響著孩子的日常生活。並非所有 ADHD 患者都兼具這三個特質,會各自有程度上的差別。這些症狀會影響學業、情緒、和社交互動。男孩的發生率較女孩多出 2-4 倍 (過動亞型者男女比約 4:1,注意力缺失亞型男女比約 2:1)。在美國,約影響了 3-10% 的學齡兒童。

長期的研究顯示,約有 70% 的 ADHD 兒童會延續其特質到成年,影響其就業及社交能力。研究也顯示若 ADHD 兒童接受適當地治療,將可減少其在學校與同儕相處、藥物濫用、整體行為、及教育等問題的困難度。

ADHD 症狀

醫學界發現有三種基本型的障礙:

  • 注意力不足為主:無法專注於工作或活動,在教室裡,孩子經常 ”精神恍惚” 和 “無法按部就班的做事”。
  • 過動或衝動為主:衝動行為和不適當地動來動去 (坐立不安、無法保持靜止) 或不安為主要問題。與注意力不足型的兒童相比,這類兒童往往成為 ”班級小丑” 或 “類惡魔”,常造成破壞性問題。
  • 組合型:屬於注意力不足和多動/衝動綜合型,組合性的 ADHD 是最常見的。


而對於 ADHD,專家們的想法仍在修正中,有些人認為 ”注意力不足” 是一種誤導,他們認為,ADHD 的人實際上是注意力太好,而非太少,他們的困難點是要如何調節他們的注意力到正確的焦點上,以及忽略不相關的細節,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調控而錯過了更大、更重要的視角。許多ADHD 患者無法轉移注意力到他們該做的其他事情上。例如,很難要一個孩子放下玩電腦遊戲而來吃飯。

在大多情況下,這些不正常的行為通常會在七歲左右被發現,雖然 ADHD 的診斷也偶爾會發現在青少年或年輕人。大約四分之一的 ADHD 患者有顯著的學習障礙,包括:口語表達、聽話技巧、閱讀理解、和數學能力。ADHD 的兒童通常會被人注意是由於他們情緒發展遲緩,通常會比同齡者延遲 30% 的成熟度;因此十歲的兒童行為看起來像七歲、二十歲的少年的反應像 14 歲的青少年。過動症狀可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輕;但注意力不足的症狀,較不容易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改善,常一直維持到成年。

造成 ADHD的原因

科學界對於造成 ADHD 的成因,並未完全了解。目前研究中有提到的成因有五種:

  • 腦與神經生理:腦影像學研究顯示,ADHD 兒童的右側前額葉、前扣帶迴、基底核及小腦容量低於正常孩童。功能性腦部影像檢查顯示,在需要長時間專心或執行複雜指令的場合中,ADHD 孩童的前額葉及前扣帶迴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另外,ADHD 患者常有腦內多巴胺 (dopamine)、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血清素 (serotonin) 含量異常及腦中多巴胺的接受器異常等現象。
  • 遺傳:有 20-32% 的 ADHD 孩童,其父母與手足也有相同症狀;另外,同卵雙胞胎共同出現比率高於異卵雙胞胎。
  • 環境毒物:常被提到的有人工添加物、糖、鉛中毒,或母親在產前有毒癮 (古柯鹼)、酗酒與吸菸等習慣所致,但對於此項說法,並未獲得科學界一致的肯定。
  • 藥物副作用:某些個案顯示使用癲癇症 (seizure disorder) 藥物時,常會產生不專注與過動情形。
  • 環境社會因素:通常不是直接因素,但此因素會加劇 ADHD 症狀的持續性與伴隨相關問題。


ADHD 診斷標準

DSM- IV(美國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 中對於 ADHD 的診斷標準為:
A. 在以下 (1) 或 (2) 兩種情況中,至少有一種成立

(1) 下列九項注意力缺乏症狀中,有六項或更多項出現,且症狀持續至少六個月,導致適應不良,且造成與其應有之發展程度不符合者,才稱為注意力缺乏 (inattention或Attention deficit) 

注意力缺乏 inattention

文章標籤

群誼.新北[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y_20111208190227226026  

如廁自理是指:孩子知道要尿尿或排便,可以暫時憋住,自己到定點將衣物褪下,並且於如廁結束後能自行做好清潔、整理衣物、洗手、擦乾等步驟。

現代的父母大多很焦慮,常會被所謂 ”尋求標準答案” 給束縛住。大家會尋找一種方法、一套教材、一間學校,然後放孩子進去標準法裡,似乎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變成人見人愛的樣板。而如廁訓練這件事也是,在兒科處父母親最常詢問醫生的問題,就是請醫生對於年幼孩童的如廁訓練提供建議。如廁訓練應是幼兒自然發展的一部分,家長們應該要了解,此項訓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唯有配合孩子各自的發展進度、按步就班地引導,才能達成目標。

過去有許多各種不同的方法用來進行如廁訓練,從被動而沒有固定程序,到以懲罰為主的嚴格管制都有。其他方法包括:從小嬰兒時期開始定時帶去排泄、尿褲子時懲罰 (沒有時獎勵) 、四步驟如廁訓練 (增加液體攝取,定期上廁所,積極強化正確行為,及意外時的矯正)。

而目前以兒童為中心的方法,則造成這一代兒童進行如廁訓練的時間,較先前的世代延遲。例如美國兒科協會以及加拿大兒科協會,均提出建議:如廁訓練應該在孩童與家長都準備好了的情況下才開始。

但是有一些證據顯示若孩童太晚開始如廁訓練 (如超過 3 歲),較會有負面影響,包括:拒絕排便、要排便時會躲起來、及尿失禁或憋尿而造成泌尿道感染等。孩童尿失禁 (如尿床或白天尿濕褲子),可能會引發情緒問題,並且有可能會影響孩童的同儕關係。而同樣的心理影響也會延伸到家長,家長可能會感覺到罪惡感,因為他們覺得似乎是自己哪裡做錯而造成這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會造成長期的心理衝擊。

一般而言,18~30 個月開始如廁訓練,成功機會較大,但並非限定在某一年齡,而是要考量每個孩子發展速度和成熟年齡皆不同,要等待孩子在神經、肌肉、認知或語言發展具一定成熟度再開始,且男生平均又比女生晚 3~6 月左右。家長毋須刻意提早訓練,太早訓練只是增加家長的焦慮跟困難度,而家長的焦慮很容易影響小孩,反而沒什麼好處。

以下提供如廁訓練的開始與方法。

如廁訓練開始前的注意事項

  • 如廁訓練是一種信任的夥伴關係:在適當的時機,引導孩童到浴室,並陪伴他、鼓勵他,不要放孩童一個人面對任務
  • 此訓練基本上是要幫助孩童理解,並達到健康的如廁步驟及態度
  • 如廁訓練是個複雜的技巧。首先孩童要能感覺到便意,然後他要知道這種感覺是要告訴他該去馬桶排出。他必須了解有便意或尿意後須先控制住並告訴你、走去馬桶、脫下衣物、然後排出大小便,之後還要能清潔、並穿好衣物、清潔雙手,才算完成
  • 膀胱與肛門周圍的肌肉必須能夠自由控制。通常排便較排尿容易控制,但也較容易因緊張造成便祕的問題
  • 膀胱與肛門控制的一般學習順序:1. 夜間排便控制;2. 白天排便控制;3. 白天膀胱控制;4. 夜間膀胱控制
  • 女童較男童容易訓練:除語言成熟較早外,媽媽較容易示範給女童看,讓她模仿;另外,女童一般也較男童專心,願意坐在馬桶上嘗試
  • 孩童感到壓力時,容易讓如廁訓練失敗
  • 適度鼓勵孩童使用馬桶,能增加成功機率

可開始如廁訓練的徵兆

  • 孩子能告訴父母他快便便或尿尿了
  • 當尿布髒了或濕了會感到不舒服,或者會用語言或手勢要求換尿布
  • 喜歡模仿大人或其他較大孩童的行為
  • 會跟著你去浴室並看你如何上廁所
  • 會想要做某些事情 (如坐馬桶) ,好讓父母開心,或因此得到獎勵
  • 白天至少能維持兩個小時尿布不濕、午睡後或過夜尿布仍是乾的

如何開始

  • 首先孩童要會走路到馬桶處
  • 再來要讓孩童有興趣,您可以讓孩子看你、兄弟姐妹、或同齡孩子如何使用馬桶,解釋步驟並鼓勵他嘗試。也可以使用一些書籍、幼兒動畫、甚至是自己編有關兒童如廁訓練的冒險故事給孩童聽,有些家長也會使用玩偶、某個電視主角、或以貼紙獎勵等方式,鼓勵他們坐馬桶。
  • 一開始,發現孩子解在尿布上時,可指著尿布並告訴孩子 “你現在尿尿或便便囉”,加強孩子對排泄和語言或手勢的連結。

如廁訓練的訣竅

文章標籤

群誼.新北[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1100035b328d49e8ae  

在 1992 年,有一篇重要且具爭議性的論文發表,該文章統合61篇從前已發表文章的研究數據,加以分析而獲得結論說:1940 到 1990  的 50 年中,歐美男人的精子數下降了一半。這篇論文引起注目,但是由於其引用的研究的人口取樣和測量方法有缺嚴謹,仍有許多科學家並不相信該文章的說法。最近,陸續有來自法國和西班牙地區的研究報告,說該兩區域內的男人精子數,在 1990 年代及 2000 年代的上半段,仍以每年將近 2% 的速度在下降。相反地,在精子質量下降的重災區丹麥,卻傳來好消息:丹麥男人精液質量,仍留在世界末段班,但已有谷底回升跡象。全球男人的精子密度下降,會成為人類存亡的一項危機嗎?

 
一篇重要舊論文:1940 到 1990 的 50 年中,歐美男人的精子數下降一半
 
文章標籤

群誼.新北[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4c42b9986b8cecdea81ed6abb66c108_XL  

敗血症是一種因為病原體 (例如細菌) 感染或而造成可能危及性命的併發症。其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反應能導致肝臟、心臟、肺、腎、腦等器官的損傷。若出現嚴重損傷,將成為不可逆的破壞,甚而死亡。綠豆 (Vigna radiata),中醫傳統上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抗發炎的功效;最新的研究指出,綠豆萃取物可以調節 HMGB1 (一種 DNA 蛋白,能誘發發炎反應) 的釋放,可以用來防範危及生命的嚴重敗血症。


敗血症是甚麼?

敗血症是一種因為感染或受傷而造成可能危及性命的併發症,其成因是由引發敗血症之病原體 (例如細菌) 所釋放的毒素直接破壞人體組織;或是人體在對抗病原體感染時,將有毒化學物質釋放到血流中,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反應。敗血症能導致器官損傷,包括肝臟、心臟、肺、腎、腦。若出現過多的損傷,將成為不可逆的結果。典型的敗血症表現,包括:發燒、寒顫、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改變、及低血壓,這些症狀在臨床上較容易辨識診斷。但是在敗血症早期或某些宿主因素影響下,臨床表現可能隱晦不明或以舊疾惡化來呈現,因此造成診斷困難。這些情形較常發生於新生兒、老年人、有嚴重疾病、及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者。這些非典型的表現如:無法解釋的呼吸急促伴隨呼吸性鹼血症、體溫過低、或意識改變,常被臨床醫師所忽略,而導致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一般預後較差。

文章標籤

群誼.新北[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988639444_36668d08f1_b  

一個目前在美國 Rogosin Institute 醫學研究機構進行第二期臨床實驗的治癌奇招,是將小鼠腎臟腺癌細胞放在洋菜膠球裡,然後移植到癌症病人的腹腔,讓鼠癌細胞分泌抑癌物質 (可能是低分子量的蛋白質),來控制癌症病人的腫瘤生長速度、延長病人壽命。


主要腫瘤會抑制其他地方的癌細胞的生長

許多外科醫師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癌病人的主要腫瘤 (較大) 被割除後,病人的移轉腫瘤 (較小) 的增長速度會突然加快。也就是說,在手術前,“山大王” (主要腫瘤) 有能力抑制 “小嘍囉” (較小的腫瘤) 們的生長。主要腫瘤能抑制次要腫瘤生長的現象,也可以在動物實驗上獲得證明。其抑制次要腫瘤生長的機制,可能是因為主要腫瘤分泌了某些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物質。

文章標籤

群誼.新北[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200023cb13f8e94b9  

一篇 2015 年初的文章說:大多數的癌症,主因是幹細胞分裂時,衰運發生 DNA 突變
 
人類某些組織非常容易發生癌症,而某些其他組織卻幾乎不會,其機率可以相差數百萬倍 (一生中不同器官組織的罹癌風險率相差很大,例如:肺 6.9 %;甲狀腺 1.08%;腦子與神經系統 0.6 %;骨盆 0.003 %;咽軟骨 0.00072 %。甚至同一系統的不同器官,罹癌風險也有差別;例如在消化系統中是:食道 0.51%;胃 0.86 %;小腸 0.2 %;大腸 4.82 %)。儘管這現象已被確知一個多世紀,但是其原因從未被合理解釋。
 
文章標籤

群誼.新北[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你所擁有的感恩,你會不知不覺的得到更多;執著於自己所沒有的,你就永遠無法感到滿 (2)  

那麼,到底是憂鬱症導致發炎?還是發炎導致憂鬱症?

一篇發表在 2011 年 8 月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期刊的文章說,有憂鬱症狀的人,其日後心臟病的機率會增加;一篇發表在 2009 年 10 月份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的文章說,憂鬱會導致發炎因子 IL-6 的增加,但是 IL-6 的增加並不會帶來憂鬱;相似地,一篇發表在 2012 年 1 月 1 日 Biol Psychiatry 期刊的文章說,有多次憂鬱症經歷的青少年,血中發炎因子 CRP 濃度會增加,而導致日後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機率上升,而高 CRP 濃度並不會引發憂鬱症。

憂鬱症和身體有高濃度發炎因子 (CRP、IL-1、和IL-6) 有相關性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 University of Iowa 大學的 Jerry Suls 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研究者回顧從 1967 年 1 月到 2008 年 1 月所有期刊上發表有關於憂鬱症和發炎因子之間的相關性的學術文章。

結果發現,血中的這些發炎因子,包括 C-reactive Protein (CRP)、interleukin-1 (IL-1)、和interleukin-6 (IL-6),其濃度偏高都和憂鬱的發生有正向的相關性,尤其是當憂鬱嚴重度已經屬於臨床憂鬱症時,發炎因子的濃度偏高更為明顯。

研究者評論說,雖然已就醫的憂鬱病人的發炎因子上升最為明顯,但是一般人陷入憂鬱時發炎因子濃度就會上升,而發炎因子上升是心血管病和許多其他疾病的危險因子。

有憂鬱症狀的人日後心臟病的機率會增加 

這篇文章是由美國Indiana University大學的研究團隊所發表,研究者蒐集了 2,728 位成年人 (71.4% 女性,65.5% 非洲裔,皆已 60 歲以上),在 1991-1993 年之間是否罹患憂鬱症的資料。這些人也有其後 15 年內 (到 2006 年為止) 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和總死亡率的資料。研究者分析,受試者早期罹患憂鬱症和日後的心臟病死亡率或總死亡率的關係。

結果發現:

  • 研究開始時 15.5% 的受試者有憂鬱症狀,在大約 15 年的追蹤期間內受試者總死亡率為 60.3%,心臟病死亡率為 26.6%。
  • 在實驗開始時有憂鬱症狀的人,在追蹤期間內因為心臟病死亡的機率,比同背景的無憂鬱症狀者,增加了 46%。
  • 有憂鬱症症狀者日後,其總死亡率也比一般人高。

研究者評論說,本研究追蹤憂鬱症和日後心臟病之間的關係,追蹤期的長度是歷年來最長的一次,結果顯示憂鬱症狀是老年人日後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憂鬱會導致發炎因子 IL-6 的增加,但是 IL-6 的增加並不會帶來憂鬱

從前已經有許多文章說憂鬱症狀和血中發炎因子濃度上升有相關性,但是因為免疫和神經系統有雙向的溝通能力,所以憂鬱症狀和發炎因子濃度上升之間,何者為因、何者為果,並不清楚。以下的實驗是第一次直接證明:憂鬱症狀是原因、發炎反應是結果。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 Jesse C. Stewart 和他在 Indiana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者從 Pittsburgh Healthy Heart Project 長期臨床實驗中,取得 263 位男女 (實驗開始時年齡 50-70 歲) 的健康資料,包括體重、憂鬱症狀、和血液發炎因子濃度的最初數據,和受試者在 6 年的追蹤期間內,重複檢查憂鬱症狀和發炎因子的後續數據。

結果發現:

  • 最初有憂鬱症狀者在 6 年追蹤期間內,其發炎因子 IL-6 濃度上升了。
  • 憂鬱症狀可以預言後續 IL-6 濃度上升,其預言準確度,僅次於肥胖。
  • 相反的,最初 IL-6 濃度的偏高,並沒有辦法預言 6 年內憂鬱症狀會增加。
  • 憂鬱症狀也可以預言 6 年內另一個發炎因子 CRP 的增加,但是預言準確度較弱。

研究者評論說:

  • 本實驗詳細調查受事者憂鬱症狀,不但包括悲傷和悲觀,也包括疲倦和失眠。
  • 本實驗結果清楚地指出,健康老年人如果有憂鬱症狀,會日後血液發炎因子濃度增加,這將會增加他們日後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的機率。
  • 從前已經有報導說,憂鬱症增加日後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其相關性的強度和抽菸、高血壓、高血膽固醇等其他危險因子大致相同,所以提供我們另一個為什麼要預防和控制憂鬱症的理由。

有多次憂鬱經驗的人,血中發炎因子 CRP 濃度會增加,但是 CRP 增加並不會引發憂鬱

雖然已經有報導說憂鬱症是因,血液發炎因子濃度上升是果,但是以下的實驗則是清楚地指出不但是 IL-6 而且 CRP 也是有這項相關性,而且兒童和少年時期所發生的憂鬱症 (尤其是多次憂鬱症),會影響日後的發炎因子濃度上升。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 Duke University 大學的 William Copeland 醫師和他的研究團隊。研究者取得 1,420 位 9-21 歲受試者,在成長過程中 9 次測量憂鬱症狀和血中 CRP 濃度的資料,並分析兩者之間的因果相關性。

結果發現:

  • CRP 濃度偏高,不會影響到兒童和青少年日後憂鬱症狀的發生;相反地,憂鬱症狀發生會增加日後血中 CRP 的濃度。
  • 和單次憂鬱症狀者比較,經歷多次憂鬱症狀的受試者的日後 CRP 上升更為明顯。

研究者評論說,長期的情緒不穩定即使是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也會造成血液發炎因子濃度上升,這可能會帶來中老年時期較高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罹患率。

 

網路行銷,互聯網,網路賺錢,居家創業,在家上網工作賺錢,網路自動賺錢系統,互聯網賺錢的方法,網路事業,在家工作賺錢系統,網路兼職,在家工作網路創業,聯盟行銷,加盟行銷

--------------------------------------------------------------------------------

你有野心嗎? 你有夢想嗎? 你想月入6位數台幣嗎?

我們堅持五不 : 不用人脈.不用囤貨.不用推銷.不用拉人.不用出門

我們堅持五要 : 要做每日五件事,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3298074

現在就馬上點底下網址免費報名了解!

https://goo.gl/Tx7jPo

 

VMAlife群誼貼心提醒

文章標籤

群誼.新北[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een-Shot-2016-03-28-at-2.52.08-PM  

加入VMAlife已經邁入第3個月了,終於!!!我擁有了P而且是兩個!!!

但是第一個因為約了時間沒來聽說明會已經三次以上就放棄了........

第二個是最近才剛加入的,還沒聽過說明會約在6/10禮拜六~~

希望這個能成為我第一個M~~

文章標籤

群誼.新北[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178269_10210495201197493_1647312604243335103_n-775522  
體重過量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很廣。有一篇發表在 2014 年 12 月電子版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期刊的文章說,年輕人若非常肥胖,平均會:健康生命縮短十九年、減壽八年。本網站曾報導:目前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和美國,都有肥胖年輕化的現象,容易造成白髮送黑髮的悲劇。而亞洲人種在同一個 BMI 值時,比白種人更有害健康;因此,必須有較嚴格的體重控制。由於累積在腹部的脂肪對健康的影響,比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更嚴重,所以腰圍會是一個更重要的參考。
 
研究結果說,年輕人若非常肥胖,平均會:健康生命縮短十九年、減壽八年
 
文章標籤

群誼.新北[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 (6)  
過重 (甚至達到肥胖),會增加糖尿病、心臟疾病、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但是,有些臨床實驗卻發現:以成年人整體而言,過重者的死亡率卻反而較正常體重者低。這個矛盾現象,被稱為“肥胖悖論 obesity paradox”。哈佛大學公衛院的 Walter Willett 教授認為悖論並不存在,因為在排除吸菸者和嚴重慢性病者後,會發現正常體重者死亡率最低。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 Katherine Flegal 博士,則認為過重者死亡率反而較低的矛盾現象,是真的存在。從論戰內容看來,正常體重或過重,何者死亡率較低,可能和受試者的群體屬性、有無疾病、及年齡有關。肥胖對健康不好,年輕人尤其需保持正常體重。但隨著年老和疾病的附身,可能就必須改變體重策略,在最終的衰病之前,先積一點體能 (油脂) 本錢。
 
訂立正常、過重、或肥胖的標準:過重或肥胖,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風險
 
文章標籤

群誼.新北[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